最新資訊
(生活錦囊)心理韌性,從覺察開始
日期 : 2022年11月30日

說起孩子們的心理發展,我常常認為心理韌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元素。

 

「心理韌性」看的並非堅強與否

然而在實際工作經驗中,我發現我們這一世代的爸爸媽媽,常常認為心理韌性就是要勇敢、要堅強而不能表現出懦弱或難過的情緒,這是我們過去對心理韌性的看法。

 

然而隨著神經心理學、大腦科學以及許多心理學領域的進展,我們現在知道孩子的心理強度,並不是看他能不能堅強,而是看他可不可以在挫敗之後,慢慢消化這些挫敗,變成滋養自己的養分。所以在面對挑戰時,孩子是可以表達自己的害怕、可以承認自己的恐懼,也可以展現自己的擔心的。在失敗後,孩子可以覺察自己的失望、也可以表達自己的難過。這些對於自己種種狀態的理解、覺察跟接納,構成了心理韌性中很重要的部分。更核心的關鍵,在於孩子是否喜歡自己。我們發現一個喜歡自己的人,往往也更具備面對挑戰的韌性,以及從失敗中復原的力量,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,要怎麼讓孩子能夠喜歡自己呢?

 

如何讓孩子喜歡自己?

原則是,當孩子在適切肯定與理解的環境中長大時,就能夠慢慢在其中萌生出對自己的欣賞與接受,相對的,當孩子在充滿負向語言與否定的環境中成長時,內心的自我也會因此而枯萎渺小,當一個人的內在自我常常容易感到渺小卑微時,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或挫敗,會變成一件相當辛苦的事情。這種影響孩子自我的內在狀態,不管是自信的或是卑微的,常常會以一種語言或價值觀的方式呈現,像是:「我一定做不到的」、「我不會成功的」、「我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」又或者是「做做看,做錯又沒有關係」、「我應該有能力可以做到吧」、「我可以的」等等。

 

你會發現孩子這些內在的心理語言,會影響著他們的行動與判斷,這些內在語言大多時候來自於他所成長的環境。不管是孩子所接觸到的人、所經歷的事、所觀察到的世界以及大人對孩子解讀世界的方式。這些都會彼此相互牽連,最終慢慢形成了孩子自信以及自我價值的狀態。

 
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