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資訊
特殊兒童之家庭教養
日期 : 2021年07月07日

一、家人間接納一致的管教態度


(一)家長本身真誠面對接訥事實、規劃生活

特殊需求孩童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常須克服身心的煎熬與求助無門的困境,精神上的壓力可以想見。但是父母本身的情緒穩定、對孩子狀況的接納,卻又是有效幫助孩子的最重要關鍵,家長不妨和專業人員或相關團體討論,一方面尋求精神上的支持,另一方面也可學習比較有效的教養方式,縮短自己摸索的歷程。

在本身的工作與生活規劃方面,家長必須做些許調整,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或要求自己扮演太多角色 (例如同時要工作、進修、參與各種活動,而且又要扮演各種家中的角色),使自己在被各種期待要求下壓得喘不過氣來,惟有對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、可以負荷的,才不致讓自己陷入一種「負債」的感覺中。此外,建立自己的資源,如:在有緊急需要時,有地方可以托寄孩子;有困難時,有人可以諮詢等。家長應該了解不是一味犧牲與付出就能解決問題,必須先穩定自己,當自己的狀況良好,才能進一步有效幫助孩子。


(二)促成其他重要家人的接納

家中重要的成員,如:特殊孩童的兄弟姐妹、祖父母等,對特殊孩子的態度,以及家中的狀況對這些重要家庭成員的影響等,都是家長在穩定自己狀況後,應該考慮與處理的問題。許多家長常因為照顧特殊兒童已耗盡心力,不免忽略了其他家人或子女,認為他們應該了解自己的辛苦;其實對一般兒童來說,或許很難在自己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,仍能體諒父母。因此家長對其他子女,一方面固然宜努力促成他們對特殊孩子的了解與接納,另一方面家長也宜注意這些孩子的需要,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,不妨每天也有一些時間專心陪他們,當他們覺得自己受到父母的疼愛,才會接納特殊手足。


(三)家人採取合適一致的因應態度與原則

家人間對孩子教養上一致的態度與原則,可以使孩子清楚的了解家庭中的規範,了解那些行為是被接受的、那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,而不至於因為不一致的標準,造成混淆。孩子一旦清楚自己行為的後果,並進一步養成習慣後,常可減少在適應環境時的不安與挫折。如果家人在訓練孩子行為時,也考慮到將來孩子適應學校生活需要的能力,使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行為要求儘可能一致,便可使孩子在適應不同環境時,容易一些。


二、提供豐富的學習與練習機會


﹝一﹞不要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、造成二度傷害

父母有時不免因為擔心孩子學不來、或覺得訓練孩子太麻煩不如自己做、或擔心孩子狀況特殊可能發生危險等,而不讓孩子做事、遊戲或外出,這無形中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。事實上,因為特殊兒原本學習管道就受到若干限制,更需要得到多感官、多管道的學習機會,使孩子學到能彌補或替代的學習或適應方式。這方面父母不妨就孩子的狀況,請教特殊與醫療專業人士(例如:復健師)。


﹝二﹞不因為孩子的狀況特殊而給「特權」

看到孩子辛苦的學習、適應甚至生存,父母有時不免對孩子心生憐惜,而處處給予特別的待遇。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安撫孩子於一時,但從長遠來看,給孩子特權或免除,其責任其實也是一種對孩子不公平的剝奪。就特殊兒童本身而言,不僅少了學習機會,更可能學不到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,對其日後適應相當不利;對其他手足來說,也可能因為覺得父母不公平,而影響其與特殊兒童之間的手足之情,甚至整個家庭氣氛都可能受影響。因此父母可以權衡孩子的情況,讓孩子循序學習獨立、學習盡量不依賴或假手他人;如果有必要對孩子做一些特別的安排,也不要忘記對其他子女做必要的說明。


﹝三﹞讓孩子由實作中學習

對兒童來說「聽」和「看」的經驗,是間接的學習經驗,縱使了解也未必能真正應用;在實作中,孩子的學習是直接的、具體的,因而也是印象較深刻的。在家中,其實有許多讓孩子能由做中學的機會,例如:家長可以視孩子的狀況,盡量找機會請孩子幫忙做家事,並利用這些機會訓練孩子各種能力。在訓練的過程中,家長應注意選擇適當的家事,或採取逐步訓練的方式,讓孩子感受到達成任務的成就感—一種不只是自己高興,而且因為自己做事的結果可以真正幫得上忙、或對別人有用的感覺。家長也要注意不要在開始時標準過嚴,使孩子覺得做事的結果只是被責備,而心生排斥,家長本身也興致索然。



資料來源:白河國中特教宣導網 網址:http://bhjh.tn.edu.tw/main/subweb_view.php?sub_id=24&sl_id=256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