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資訊
爸爸的4 大育兒特色
日期 : 2024年01月18日

特色一 爸爸不容易焦慮

媽媽的焦慮其實身不由己,一部分來自母性本能,一部分來自大腦天生的運作。

因為懷胎十月,和孩子血肉相連,因此,寶寶還未出母體,母性的本能就已讓媽媽對於會威脅到孩子生存的任何因素敏感萬分。「沒有媽媽的焦慮,孩子怎麼會安全的長大呢?」心理師王意中指出,媽媽的焦慮仍有其功能。

大腦的運轉方式更讓媽媽難掩焦慮。先把大腦想像成《透明人》這部電影,當爸爸看到床上紅色的嘔吐物時,大腦中只有一個亮點:掌管情緒的杏仁核發熱運轉,其他的腦部功能還是可以如常運轉。

然而媽媽卻是從杏仁核開始往外延伸,整個大腦可以很快速的發光發熱,腦部的其他功能形同癱瘓。

不少媽媽覺得,為了孩子而焦慮時,先生的淡定甚至近乎冷血的回應,時常讓她們感到寂寞。「但是,這是爸爸們用他天生發達的理性腦幫助媽媽的方式,」研究腦科學的王宏哲說,爸爸們心裡想的是:如果我也跟著慌張,就沒有人可以穩住這個家了。


特色二 爸爸放手不用掙扎

爸爸的容易放手來自於他們的成長經驗。許皓宜認為,因為華人文化對於男孩的情感教育較為缺乏,所以爸爸們不容易看到孩子的害怕。

「哪個男人小時候沒受過傷、打過架?多數的男孩都經歷過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角色,」邱永林指出,因為男性在叢林中長大,對於危險行為的預測和掌控會比較精準;也因為男性的運動神經比女性發達,所以當孩子真的有危險時,爸爸的「拯救」行為也會比較即時與到位。

「不要看孩子遊戲時,爸爸雙手環抱站在一旁,我們沒有亦步亦趨的跟著孩子,放手讓他自由探索與冒險的同時,我們隨時做好『拯救』孩子的準備,」邱永林說。

爸爸的放手,其實對孩子有正向影響,許皓宜指出,三歲之後的孩子需要父親勇敢、冒險的特質,因為這個年紀的幼兒,需要自由探索來認識世界,媽媽太過小心翼翼反而有可能阻礙了孩子的發展。


特色三. 現代爸爸可以溫柔,也可以堅定

這是源於演化及社會化的結果。遠古時代的男性負責狩獵,要能打到獵物回家養家活口,就要善於瞄準目標,鎖定目標後要集中全力獵取。

「男性的腦是專注腦,一次只能想一件事、做一件事,」王宏哲指出,反映在教養上,爸爸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只針對一個目標,對孩子下達的指令也都是簡單明瞭、不拖泥帶水。

例如孩子即將上幼兒園,媽媽的發散腦會出現各種自己嚇自己的可能性,而爸爸只看到一件事:已經決定讓小孩上幼兒園了,就要協助他能順利上學。

不過,專家都一致認為,爸爸的堅定有一部分源於教養方法不夠多。身為男性的自信,不像媽媽會焦慮的狂蒐教養資訊,也少有可以交流爸爸經的團體,和媽媽相較,教養技巧與方法自然很有限,最後只能拿出那一○一招男性本能的堅定來對待孩子。


特色四. 爸爸比孩子更像孩子

仔細觀察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遊戲,不少媽媽會發現,那個平時冷靜自持的枕邊人,怎麼玩起來比孩子還要瘋。

「很多媽媽看著先生與孩子一起玩的樣子,會油然生起幸福感,」許皓宜認為,與孩子一起玩,是爸爸的遊戲治療,是一種抒壓的方式。

男性在職場、甚至在老婆面前,會戴上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格面具,他們被要求要理性、要講邏輯、要自持。而回到孩子面前,小孩不會看他臉色問他怎麼了,只是單純的想和爸爸玩。在遊戲中,爸爸可以沉浸在童趣的世界裡,那裡沒有老闆、員工,更沒有老婆對他的期待與要求,他可以取下人格面具,真實的做自己。


共親職講求的是分工,了解兩性的差異,可以讓夫妻帶著新的眼光看待彼此的育兒方式與困難。所謂的分工,許皓宜說,就是找出彼此的差異,學會欣賞這樣的差異,並運用差異截長補短,才能琴瑟和鳴的共親職。


文章來源:  

親子天下 
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59343


圖片來源: 

AI 生成 
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