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資訊
(復康資訊)當特殊兒遇上一般生:「理解不難,最難的是如何接納。」
日期 : 2022年08月31日

當特殊兒遇上一般生:「理解不難,最難的是如何接納。」

(特殊生愈來愈多,如何理解與接納,成為這一代孩子的課題。)


也許你正在擔心自己孩子是否為特殊兒,也許你覺得孩子的同學,好像有點「不一樣」?如何在同一個教室裡,彼此理解接納,成了這一代孩子與家長的新課題。

 

隨著孩子逐漸成長,進到了幼兒園和小學,開始與同儕相處。也許你會發現,有愈來愈多的注意力不足、過動、自閉、語言遲緩……的孩子,就在你我的身邊。


身處教育第一線多年的蒙特梭利幼教專家何翩翩,曾在蒙氏幼兒園擔任園長十餘年,近期創辦「牧村親子共學教室」,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。而鄭雅文老師專長於學齡前幼兒發展與自閉症、ADHD 介入。在這些服務歷程中,致力於整合醫療資源、家庭資源、學校資源與社區資源,並透過研習授課提升社會對特殊需求幼兒的理解,促進特殊需求家庭能有更多的生活參與及學習機會。


藉由她們的對談,我們看到「融合教育」如何真的能彼此理解、接納?爸媽又能如何尋求資源支持,走過這條漫漫長路。


「接納」最困難也最有挑戰

何翩翩:融合教育一直是我們在念特教相關課程時的主要方向,但想知道鄭老師在入班協助導師帶「融合教育」的過程中,最讓您困擾的會是在那部分?


鄭雅文:我自己遇到最難處理的議題之一在,是特生進入班級後,形成的對話不對等與彼此的信任感建立,這會發生在親師溝通、教師內合作、特殊需求者與非特殊需求者之間。


目前在早療、融合教育裡談的理解、接納特殊需求孩子,我們做了很多的努力在理解特殊需求這個部分,「理解」是最不難的階段,在資訊的取得很多管道,無論是去上研習課、工作坊,或是上網找相關資料、安排評估以實際方式了解孩子,都是不困難的。「接納」才是最困難也最有挑戰。


接納是體認到你我有所不同、有差異,彼此做出調整、找出一個模式讓多元的人類特質有個空間可以有更多的認識、交流。而這個空間牽涉的不僅是人,也包含了主流價值與非主流價值在詮釋差異、障礙、特殊需求、育兒、成為父母的課題等等的不同,還有社福、醫療與教育政策的走向,也可以小小範圍的關注在班級人數、助理員配置、師生比、班級課程設計、課堂活動類型、個體的差異等。簡單的說法就是我們如何應對本因存在的多元差異,怎麼把每一個人的不同都放進來在這個空間裡有各自的實質參與。


所以當班級老師接納特殊性的空間是小的,難以接納、難以被看到需求的感受就出現了,很多的狀況就變得複雜了。


像是我曾經遇過孩子有明顯的動作困難,很需要給予策略練習攀爬上去遊戲架、製造孩子感到終於做到的參與感,或是在有越來越多的共融公園出現了,反倒在校園內,這個每個孩子一天花最多時間待的環境卻很難去思考通用設計、共融設計,更應該去設置共融性高的幼兒設施來提升孩子的參與機會,讓動作障礙、發展遲緩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班級團體作息裡滿足需求。


但是現場的老師都說孩子會自己去玩、他會做,實際上,孩子現階段的動作能力受到硬體設施的限制,表現出來的是屢次嘗試,屢次失敗,最後時間到了,就掃興的跟大家回教室。


我也曾經遇過請老師給孩子一個機會練習表達自我,就算不多,一個機會也是參與。老師直接回我:他做不到啦,那是他的受損,他的能力要做到讓人懂他在說什麼是有困難的。


這部分就會讓我有些沮喪,也凸顯目前我們在做接納這一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只停留在去做理解這一步,理解哪些受損、哪些診斷、哪些特質之後,卻看不到參與的空間。讓孩子真正感受到「我有能力做到的參與者」,再從中學習我們怎麼傾聽彼此。


邀請孩子作為共同治療者,給家長力量

何翩翩:為什麼老師會覺得除了個別化的早療課程外,團體動力課程常會帶來更深遠的效果?當老師在帶團體動力課程時,理想與方向會是什麼?


鄭雅文:理想與方向是把家長帶入更多的互動。很多媽媽在應對小孩時,會面對挫折、無力的狀況,也需要有人接住他們自己。


團體動力不會只著眼在孩子本身,這是一個關係動力的相互支撐,很多時候,孩子也是很有力量的,甚至是有能力與治療師、家長一起在互動中共同合作。這個概念是:邀請孩子作為共同治療者,反向用互動中的對話,去給家長力量。


有一句話是:要想走得快,一個人走,要想走得遠,就一群人一起走。團體動力的著力點在於當一群人要一起走時,有人走路速度快,有人走路速度快,有人喜歡嘗試新路徑,有人害怕離開熟悉的路徑,我們怎麼畫出一張這一段共同走的路的地圖,時而體驗一下速度快的刺激感、時而放慢速度看看快速中看不到的風景。


長期抗戰之必要

何翩翩:很多家長在接受孩子特殊需求的特質,並開始進入早療課程之後,都會很想知道到底早療課程要上多久呢?


鄭雅文:家長要改變「追求速效」件事,尤其是進到早療裡的都是特殊需求孩子,他們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,去學習跟發展個體所需要的能力。


一般來說,我傾向跟家長發展長期的合作,這會建立孩子跟家庭的規律性,尤其對需要穩定持續類化、高衝動型的孩子。其實規律性出現的時候,孩子的情緒行為就會被調節了。另一方面,在掌握孩子的情緒行為也比較可以有完整的時間軸因果。所以遇到排很多課的家長,我都會請他們停課,小孩跟著家長到處上課,家長也沒有一個大方向可以前進,這邊聽一聽,那邊聽一聽,大家都很累,我也很難找到一個著力點去調整我的介入。


家長應該要有的觀念是自己跟治療師是共學夥伴,不是白袍的上對下關係,是互相補充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面,然後共同思考彼此正在面對的難題。



文章來源:媽媽寶寶mombaby

文章網址:https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s/9923214


上一篇
下一篇